愛地球校園創意徵稿活動

環保相關知識

       環保標章LOGO

◎認識回收標誌:

  回收標誌所代表的意義,由源頭說起,是基於資源循環再利用、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,就好比是人體血液循環般,當心臟跳動將血液分送到身體各器官使用過後,又 會循著靜脈 再逆流回心臟產生新的血液供人體使用。這樣的循環過程乃是回收標誌所代表的真正意涵。另外,回收標誌之式樣跟中文字之『回』字有異曲同工之妙,因此當商品 或容器上,標示出回收標誌 ,就是意謂著民眾須做回收之意。基於資源循環再利用、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,凡從事廢容器或物品製造或輸入業者,須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,作為推動資源物質回收、清除及處理之用,並於該商品上標示回收標誌 ,方便民眾辨識。回收標誌中四個逆向箭頭中,每一個箭頭分別代表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中之一者,即為社區民眾、地方政府清潔隊、回收商及回收基金四者共同參與資源回收工作。只要係標示有回收標誌之廢容器,皆須回收。除了 這個標誌外,我們還常在容器上看到 這個標誌,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塑膠類容器又可區分為7類不同材質,為利於後端的細分類及再利用,故需有不同的標示。這個分類是屬於國際通用的塑膠分類回收標誌。

◎目前環保署公告可回收的物品包括下列幾項:

1. 容器類:紙容器(含鋁箔包)、鐵鋁罐、玻璃瓶、塑膠類(不含塑膠袋)、聚乙烯 對苯二甲酸酯(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;PET)(如寶特瓶)、聚乙烯( polyethylene;PE)(如不透明之清潔劑、洗髮精瓶)、聚氯乙烯(
 polyvinyl chloride;PVC)(如透明之清潔劑瓶、沙拉油瓶)、聚丙烯(
 polypropylene;PP)(如免洗餐具、果汁瓶)、發泡聚苯乙烯(polystyrene;PS)
 (如免洗餐具)、未發泡聚苯乙烯(polystyrene;PS)(如養樂多瓶)
2.乾電池
3.機動車輛(含汽車、機車)
4.潤滑油、輪胎、鉛蓄電池
5.電子電器物品:電視機、洗衣機、電冰箱、冷暖氣機
6.資訊物品:電腦 (含個人電腦與筆記型電腦) 及其週邊設備
7.日光燈 (直管部份)
8.廢鍵盤
9.電風扇
10.非直管日光燈

◎資源物品之回收管道有哪些?

  民眾配合資源回收工作,可透過以下管道進行回收工作:清潔隊:民眾可將家中資源物品於「資源回收日」交給清潔隊帶走。

1. 販賣場所回收點:包括「批發或零售式量販業」、「連鎖式清潔及化妝品零售業」
 、「超級市場業」及「便利商店業」皆設置 有資源回收筒可供民眾使用。
2. 社區、學校、機關、團體回收點:民眾也可結合社區或學校力量,共同參與資源回
 收,只要擬妥計畫書送環保署審查通過即可獲得補助款,從事資源回收工作。
3. 環保署並積極規劃於公共場所設置回收點,包括加油站、車站、機場、高速公路休
 息站、大型風景區…等場所,以提供民眾更便利的回收管道。各資源物品之回收點
 及回收商之資訊可至「資源回收網」之『回收管道查詢』處查詢,若遇回收點或回
 收商拒收情形,可利用資源回收專線0800-085717(您幫我,清一清)檢舉。

◎回收觀念─垃圾減量及再利用:

1. 少用免洗餐具,減少垃圾產生。
2. 垃圾廣告信函,浪費紙張、能源、人力的廣告信函不看也罷。
3. 上街購物,請自備購物袋,每天少用幾個塑膠袋,可減少垃圾。
4. 使用不含汞、鎘、鉛的可再充電的電池。部分電池含汞、鎘、鉛等重金屬,拋棄後
 易滲入土壤,遺害環境。
5. 拒用含有毒化學物的產品,芳香劑、人造「樟腦丸」或奇異筆均有害健康。
6. 不用保麗龍產品(如飯盒),無法分解,會形成大宗垃圾,遺害環境。
7. 隨手關掉水龍頭。勿讓自來水任意流失,需用時再開啟。省水即是省電、省資源。
8. 馬桶水箱中置一大瓶水,每次耗水就少一兩公升,經年累月,就省下可觀的水了。
9. 關心地球,先從關心自己的地方做起。透過各種媒體收集各種環保資料。
10.回收一個鋁罐可節省三小時電視的電力,又可減少污染。
11.購買包裝材料可再生或可生物分解的商品;拒買以塑膠材料包裝及包裝過度的商品
  。
12.使用布質尿片;僅在外出時才用免洗尿布。以破布代替紙巾作抹布用。
13.以身作則做環保,隨時隨地做環保:如節省紙張、隨手關燈、自帶茶杯等。
14.使用小型家庭瓦斯或太陽能熱水器,並降低熱水溫度,可省大量能源 。
15.購買不使用農藥的農產品,少用過度加工及包裝的食品。
16.出門少開車,多坐公共交通工具,或鼓勵共乘汽車上班,組織社區共乘聯絡中心。
17.坐而言不如起而行:直接參與環保活動,參加環保組織,或其他保育工作,並向親
  朋好友表達環保的關懷及工作。
18.勿將新聞紙、玻璃瓶或碎片視為垃圾,可賣給回收廠或交給清潔隊處理。

 

       環保標章LOGO

◎什麼是隨袋徵收?

  簡單來說即是減少垃圾量、推廣資源回收的一種方式,垃圾費隨袋徵收是指隨垃圾量多寡來徵收費用,垃圾袋越大,裝的垃圾量也就越多,所應負擔的垃圾處理費用也相對增加,而購買專用垃圾袋的費用就等於繳交予環保局處理垃圾的費用,是一種較為公平合理的收費方式。

◎為什麼要實施隨袋徵收?

為什麼要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?
答:首先是因為有很高比例的民眾反映隨水徵收不公平,要求改進,其次是因為土地資源有限,如不設法垃圾減量、資源回收,未來,將產生垃圾大戰,故為促進垃圾減量、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,根本解決垃圾問題,故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。

◎隨袋徵收的好處

  依照環保署訂定「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」,目前北縣多數鄉鎮市垃圾費之徵收方式為遞土登鹽上,民眾用水量多則繳交垃圾費高。垃圾費隨水徵收較有爭議的是「用水時機」,使用免洗餐具後直接丟棄, 沒有用水清洗不需繳費,若配合政府垃圾強制分類,將部份資源回收物使用水清洗後回收,需因使用到水而須繳交垃圾費,以上情形會有繳交費用與垃圾量無關的問題產生,並不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。除此之外,從其他國家及臺北市之經驗可知,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的好處可達到環境保護 (Environmental) ,經濟效益 (Economic) 及公平原則 (Equitable) 三E共贏的局面。

 ● 環境保護 (Environmental) :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率之提昇。

 ● 經濟效益 (Economic) :因垃圾減量而減少每戶繳交費用。

 ● 公平原則 (Equitable) :污染者依污染量付費。

   在環境保護方面,藉由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可達到垃圾減量,增加資源回收量,減少能源的消耗,增加掩埋場、焚化爐之使用年限、減少污染等對環境保護的貢 獻。經濟效益方面對民眾而言,垃圾費隨袋徵收若在養成良好資源回收習慣下,其徵收費用將不會高於現行隨水費徵收費用。此外,藉由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費用, 減少垃圾量將可減少處理設備之操作維護費用。藉由垃圾費隨袋徵收,可符合「污染者付費」的公平原則,每家戶依其垃圾量多寡繳納垃圾費,可避免造成不公平之情事發生。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在已實施垃圾 費隨袋徵收制度之國家及城市皆獲得好評。美國實施垃圾費隨量徵收後垃圾量約減25~45% ,資源回收量約增加 23~59%,我國臺北市垃圾量減少約 23%,資源回收量增加 22%。在民意滿意度方面,根據臺北市環保局所進行的民眾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,分別有71%及75%之受訪民眾認為隨袋徵收政策成功,對於專用垃圾袋之滿意度則均達九成以上,由民調結果顯示臺北市民已普遍接受垃圾費隨

◎民眾應如何配合垃圾費隨袋徵收進行垃圾減量?

1. 購買商品時選購少包裝、低污染、可回收之產品。
2. 購物時自備環保購物袋,少拿塑膠袋。
3. 如選購保麗龍產品,用完後請交給販賣商或環保局資源回收車回收。
4. 可回收物品請與垃圾分開,交給特定回收點(如超商、超市)或環保局資源回收車
 回收。
5. 可重複使用之物品請勿丟入垃圾中。
6. 廚餘垃圾亦可考慮於自家或社區聯合設置簡易堆肥處理桶處理,不但減少垃圾,產
 生之堆肥也可用於園藝、盆栽。

 

       環保標章LOGO

  天候異常、地球暖化已成為人類危機,台灣是地球村一員,我們不能自外於全球環境的惡化。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史登(Sir Nicholas Stern)警告,地球暖化的損失將佔全球GDP的20%;WWF也指地球生態惡化50年後將大崩解;英國科學家羅夫洛克(James Lovelock)更警惕地球溫度不斷上升,全球65億人可能有數十億人死亡,下一世紀最多只有5億人能存活。這些對人類的警訊,更加凸顯環境經濟學的重要。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最新提出的「生命行星報告」中警示,自然世界正以人類史上空前的速度惡化,如果不迅速挽救,到本世紀中葉地球將發生「生態系統崩解」。該報告指出,全球113個物種的數量,自1970年以來減少約30%;而地球天然資源被消耗的速度超出再生的速度達25%,全球每人平均的生態足跡為2.2公頃,但地球能夠再生的資源只有1.8公頃。生態系統崩解係從穀物生產、二氧化碳排放、漁獲及森林開發等層面評估,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遠超出地球的負荷,其中為害最大的是二氧化碳排放,佔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達48%。由此顯示生態資源快速消耗,廢氣危害已對地球造成空前危害,預估人類到2050年的需求將是地球所能生產的兩倍,可能造成生態崩解的浩劫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親自上演的【不願面對的真相】這部紀錄片,也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「全球性的緊急狀況」,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災難已經近在眼前,包括史上最熱的十年都發生在最近的十四年,而且海洋的溫度急速上升,形成更強大的暴風和颶風;降雨模式的改變使得水災和旱災愈來愈嚴重,全球暖化造成傳染性疾病的爆發、大量散播,也讓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,包括北極熊在內,這些都是地球生態崩解的惡耗。 地球與人類的災難,台灣當然無法置身事外,特別是因為我們資源消耗量遠遠超過這塊土地的能量。根據WWF統計,台灣養活一個人需要4.34公頃土地的生態足跡,遠高於世界平均值(2.85公頃),在60個接受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28,所需總生態足跡接近一億公頃,相當於台灣面積的29.1倍,換言之,台灣超用自然資源29倍,可見生態危機相當嚴重。根據統計,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產力,就能養活二十個素食者,凸顯 90%的植物糧食被浪費。以美國為例,如果一年少消耗10%的肉類,就可以釋放出1,200萬噸穀物,提供6,000萬饑餓人口飽足。被喻為世界之肺的巴西雨林,森林越來越貧乏,主要就是為了養動物,因而,畜牧被指是破壞森林的最大根源,肉食間接成了破壞地球的殺手。歷史上許多文明消失的原因是表土損耗,原因中85%與畜牧業有關。專家估計如果全人類都是素食者,能源危機將是260年後的問題,這些均值得人類省思。科學家呼籲,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全球大災難,面對地球熱化,我們能做什麼呢?為改善地球生態惡化,行政院相關部會應速研提台灣的因應策略,包括節約能源、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、使用另類能源以及研發更有效率的電器產品,保護森林、海洋資源,減少對大地破壞,讓台灣也一齊為捍衛地球這塊神聖美麗的土地努力!

 

       環保標章LOGO

資源回收全民動起來網站

臺北縣垃圾費隨袋徵收論壇

新台灣新聞週刊


Copyright 2009 framedesign Communications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:臺北縣政府、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諮詢專線:(02)2793-3318